首次成为资管“一哥” 公募行业格局悄然大变 固收、指数成“新利器”

最新信息

首次成为资管“一哥” 公募行业格局悄然大变 固收、指数成“新利器”
2023-08-12 12:00:00
近日,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首超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消息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两方规模此消彼长的背后,既有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和打破刚兑,以及年内公募基金债券和货币基金规模大幅增长的因素,也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募行业行业格局的悄然生变的现实。
  一方面,随着A股频繁震荡调整,主动权益类产品业绩承压,指数基金与稳健型产品迎来大发展,基金公司的身位和规模也随之变动,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国泰基金、永赢基金等多家公司,或凭借固收方面的实力,或继续稳固并发展指数类产品,在上半年实现了规模的逆势增长。
  另一方面,行业降费、券商佣金调降,以及未来将客户盈亏比纳入考核等也在深刻影响行业生态。大变局之下,ETF基金、指数基金等低成本产品,固收基金以及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更受基金公司青睐,已有多家基金公司透露了在上述业务方面布局的决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被动产品和固收基金是规模上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相关业务体系的建设乃至生态圈的搭建是当前不少基金公司面临的难题。短期做大做强或许并没有那么难,但长久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业绩与规模的双丰收,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关卡。越过它,或许才能抵达更辽阔的彼岸。
  资管“一哥”易主
  近日,两则数据的一增一减引发了广泛热议。
  其一,来自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银行理财存续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市场规模达25.34万亿元,同比降幅达13.07%。若与2022年9月末的30万亿元峰值相比,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滑已超4万亿元。
  其二,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157家公募管理人管理着10980只公募基金,对应基金资产净值达27.6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9万亿元。
  两相对比,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较银行理财大幅超出2.35万亿元,银行理财首次让出资管行业头把“交椅”。
  从产品结构变化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及占比出现大幅下滑。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既有产品净值化背景下的存款冲量、“破净潮”的影响,也有类货基收益竞争力降低,部分资金分流至货币基金等产品的原因。
  反映到公募基金行业,则是债券牛市带来的债券和货币类产品规模的快速增长,这其中也包含银行理财等同业机构资金增加了对公募基金相关产品的配置。截至6月底,债券基金规模实现“五连增”,资产净值规模达4.77万亿元,较5月底增加了1403.91亿元,较去年底更是增加了4925.82亿元;货币基金单月虽缩水4069.49亿元,至11.48万亿元,但较去年底却增长了1.03万亿元。
image  华南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解释,这意味着居民利用公募基金进行资产配置的需求仍旧在增长,公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是普惠金融背景下的大趋势。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认为,长期看,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各有特点,不具有很强的互相替代性,比较二者的规模也就是看个热闹,没有太大意义。“银行理财通常持有更多信用债,而公募更聚焦在利率债。公募基金的特点是开放、透明和更好的流动性,银行理财在资产端则有着更好的灵活性。所以,理论上讲,定期的银行理财应比开放式公募债基有更高的底层资产收益率。当然,二者承担的风险也不同。”
  公募格局生变华夏、天弘等上半年增长
  资管“一哥”易主的背后,公募行业格局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今年以来,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募基金迎来了很多变革,如行业降费、券商佣金调降,以及未来将客户盈亏比纳入考核等等。与此同时,随着A股频繁震荡调整,主动权益类产品业绩承压,指数基金与稳健型产品迎来大发展。这些变化,无一不影响着基金公司的身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基协前述数据凸显了资金流向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等稳健型产品的趋势。与此同时,权益类产品出现结构性分化,混合型基金规模较去年底下滑3669.83亿元,但股票基金规模同期却增长了近2200亿元。这之中,包括ETF在内的指数基金功不可没。
  天相数据显示,纯指数型基金和增强指数型基金规模变化看二季度末的规模分别为1.85万亿元、1908.66亿元,较去年底分别增长了1995.68亿元、173.85亿元。其中,全市场被动权益基金合计1.73万亿元,较一季度增加7.7%。其中,指数股票基金规模为1.54万亿元,增强指数股票基金规模为1899亿元,较一季度分别增加8.3%和3.4%。从资金申赎的情况来看,二季度被动权益类产品净申购份额为1942.67亿份。
  这种规模变动不仅仅对公募基金在大资管行业的分量有所加持,在行业内部,头部基金公司的身位变动也受此影响。
  分公司看,华夏基金二季度末被动权益基金规模管理规模约2700亿元,市场占有率最高,约占15.6%;易方达基金、国泰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以及招商基金等基金公司相应管理规模均超过800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和招商基金非货管理规模(含估算基金)位列前五。其中,华夏基金凭借ETF等产品大发展,非货基金规模首次突破8000亿元,较去年底增长了580.46亿元,是上半年规模增长最快的基金公司。国泰基金同样凭借ETF产品实现了规模的逆势上涨。上半年,该公司管理规模增长近500亿元。
  天弘基金上半年规模也增长近200亿元。自去年一季度首次进入非货币公募月均规模前20强后,该公司一直保持前20的身位,其非货管理规模在2018年底以来的四年半时间里增长了7.55倍,非货占管理规模的比例从2.68%增长至28.73%。事实上,天弘基金正是凭借固收类产品和被动指数的持续发力,实现了非货大发展。据海通证券“固收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排行榜”数据,该公司近3年位列固收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排名第1,近5年/7年位列排名第2。
  同期,嘉实基金、永赢基金、富国基金、长信基金、鹏华基金、兴业基金、华商基金等公司上半年非货基金管理规模增长数据也排名前十。这些公司大多或凭借固收方面的实力站稳脚跟,或继续稳固并发展指数类产品而实现了规模增长。
  布局转向
  轰轰烈烈的“降费进行时”,也深刻影响着行业生态。
  财通证券此前预计,以2022年业绩为基准,费率调降后易方达基金营业收入减少5%,净利润减少11.9%;华夏基金分别减少5.7%和13.5%。以此类推,在头部基金公司中,富国基金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减少6.6%和15.8%,汇添富基金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减少5.9%和12.4%,南方基金分别减少4.6%和11.2%。天弘基金由于以指数和大固收类见长,主动权益类产品占比相对较低,预计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减少0.3%和0.7%。
  排名相对靠后的基金公司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10.37亿元和1.98亿元的诺安基金分别减少10.2%和35.7%;信达澳亚基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减少18.5%和59.0%。
  大变局之下,势必有新贵崛起,也注定有公司走向没落。优化、整合、聚焦、破局,是向前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ETF基金、指数基金等低成本产品,固收基金以及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更受基金公司青睐。
  一家权益类产品占比较高的基金公司透露,公司未来会发力多资产、债券等业务,争取多条腿走路;华东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亦表示,未来会继续发展固收类产品,同时努力开拓投顾业务;华北一家大型公募则坦陈,今年公司的发力点是布局特色化主动权益产品的同时努力开拓ETF业务。
  华北一家基金公司直言,降费背景下,公募基金的发展重点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过往头部权益公司凭借券结模式发力ETF业务优势明显。随着券商佣金调降,也给了其他基金公司发力ETF产品线更多机会。”
  此前,国泰基金量化事业部总监梁杏曾表示,公司ETF产品的发展精髓在于跟踪指数的新颖度和细分特质上,这一方面需要错位竞争,在充分考虑行业的流动性和规模的基础上挖掘稀缺性价值,增强投资人黏性,另一方面要做好投资者陪伴;华夏基金的ETF客户转化策略及调整链路除了日常的策略月报叠加“宽基+重点行业”周报、每日晨报外,还辅以视频类ETF学习材料、盘前盘后直播,以及特色指数图谱、指数温度计等小程序材料;天弘基金的路径则是开始向券商输出线上运营能力,近期,该公司联合国泰君安推出了“风口赛道”栏目、投资工具“E起买”和“网格交易”,以强化ETF产品布局。
  从海外经验看,固收类产品以及指数基金业务,也是公募基金发展的两大动力。2021年底,美国指数共同基金和指数ETF的总净资产金额已达到12.5万亿美元,二者在长期基金资产中的占比合计达到43%。此外,其债券基金占全部基金的比重稳定在20%左右。
  不过,在前述华南公募人士看来,虽然被动产品和固收基金是规模上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相关业务体系的建设乃至生态圈的搭建是当前不少基金公司面临的难题。短期做大做强或许并没有那么难,但长久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业绩与规模的双丰收,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关卡。越过它,或许才能抵达更辽阔的彼岸。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首次成为资管“一哥” 公募行业格局悄然大变 固收、指数成“新利器”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